如果你是為了追求浪漫的想像而來到巴黎,那麼你一定要把「散步在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拉謝斯神父墓園」這個選項,列在一長串to-do-list 中的前幾項。
我喜歡西方人對待死亡這件事的看法。靈魂的存在就像永恆的樂詩一樣,值得被吟誦、更值得懷念值得細細回味,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而已。我在這裡就不深入發表各種宗教啊文化啦什麼等等的意見了,就光看巴黎人拿瓶紅酒一些cheese 到墓園裡野餐這件事,就值得膽小的我感覺浪漫。Spending some time with the past, hella yeah!
拉謝斯神父墓園是巴黎兩個比較有名的墓園之一,位於巴黎北邊的第20區,“似乎”是地圖上治安比較不好的區塊(事實還好); 跟另一個位於塞納河南岸的第14區,緊鄰著聖日耳曼大道的蒙帕納斯墓園齊名。我隱約記得當時在做行前計劃,想在這兩個墓園中擇一前往,於是上網爬了爬文的時候看到了一句話大概是:「散步在拉謝斯神父墓園尋找蕭邦樂曲的回聲,而進入蒙帕納斯墓園則是可以滿足與西蒙波娃近距離對話的幻想。」於是,我就決定靠 北邊前進囉。
找了一個天氣不算太熱的下午,不菸不酒我決定帶著PAUL 的棍棒麵包跟咖啡,閑晃到墓園裡享受“所謂浪漫”的午茶時光。搭乘地鐵2 號線來到跟3 號線交錯的Père Lachaise 站下車,從墓園的後門進入。網路的背包攻略提到這的地圖需要花兩塊歐元購買,咳、我一見大門旁的地圖告示,就順手用手機拍起來了。接著朝著我第一個目的地The Doors 主唱Jim Morrison 的墓走去,並計劃在天黑之前離開這個X地方。
果然像大部分去朝過聖的人所敘述的,這個鎮園之墓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噎,我在地圖上標示的區域晃啊晃,期待發現一瓶酒或一束玫瑰、或是幾對酒正酣耳鬢廝磨的搖滾情侶們。嗯那應該就是吉姆的地盤!
接著進入一個相對開闊的區域,兩旁各一列高高的林蔭沿著石板路整齊排列,沿路一片又一片橘紅色落葉開路,看起來就像是個充滿情調的公園,而在此我便能稍稍地理解,巴黎人樂在墓地裡漫遊的所謂了。誒、前面怎麼擠滿一群人,似乎由說著第三語言的導遊領著,圍在我正尋找的第二個景點—— 最受女性歡迎的詩人作家Wilde 王爾德之墓。
我在做行前功課時查到,這個墓的看點是上頭滿滿的脣印。嘿現場一看,雖然沒有我所想像的那般密集恐懼症,但印在墓碑、墓身等各種地方,嗯也是有些看頭。原因據說有兩說,其一是因為這位才子的長相極佳,可謂是當時的性格小生,於是女孩們在墓前留下愛慕之吻; 另一說則是因為王先生的性向多受爭議,在那個年代,他曾寫給某位男編輯的信中流露出毫不遮掩的同性情誼,所以路過此的人以親吻表示祝福。我雖支持多元成家並沒有留下脣印,但我仍浪漫地相信他的名句:「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,但仍有人仰望星空。」這話中話在對生活亦或是對愛情有著唯美的想望。
跟大多數拜訪拉謝斯神父墓園的遊客一樣,蕭邦的墓也是吸引我到此一遊的大大理由。坐落於斜坡之上,經過類似祕徑的小道,沿路往上、風吹樹的沙沙聲跟光影等前奏鋪陳,給我起了一種另類的雞皮疙瘩。這區的墓看起來頗有歷史,每座都有獨特的精雕細琢,反映出墳墓設計師充滿想像的敘事功力。為蕭邦設計的是新古典主義的風格,低頭垂憐的少女雕像之下是蕭邦的側臉頭像,在有他名字Fryderyk Chopin 為簡寫的雕花柵欄內圍成一個小花園。搭配我腦中隨機播放的離別曲,作為對此行最極簡的致意。
–
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拉謝斯神父墓園
- 交通方式:地鐵2號線到Philippe Auguste站(前門); 地鐵2、3號線到Père Lachaise 站(後門)
- 開放時間:Mon-Fri 8:00a-6:00p、Sat 8:30a-6:00p、Sun 9:00a-6:00p,地方很大下午5點半就開始有警衛趕人囉
- 名人長眠:Edith Piaf 法國名歌手(La Vie en Rose 演唱者)、Molière 莫里哀(法國經典喜劇大師)、Honoré de Balzac 巴爾札克(法國傳奇小說家)等
- 更多訊息:由於墓園面積很大,免費參觀建議下午三點前入園,外帶些小食飲料享受墓園野餐。行前先想好幾個必須去的點,在墓園門口用手機拍下地圖。地圖上會有標注人氣參觀景點,就近尋找野餐處,順便規劃一下路線,把臨近區塊的點放在一起。悠哉走完3-4個景點大約花近兩小時,便可在下午六點園區關閉前離開。隨後推薦在附近的區域Place Gambetta 或Ménilmontant 晚餐,體驗最貼近大部分巴黎人的日常。
*文/Shin Huang 黃詩茵,攝影/Shin Huang 黃詩茵